从2009年至今,蓝星东丽不断追求产品技术创新,着力开拓国内市场,并在建成国内大规模、雄厚技术实力、品种齐全的反渗透膜生产的同时,赢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而这8年,正是中国海水淡化行业从步履蹒跚到飞速发展的上行期。
早在20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提出推动海水利用,在有条件的城市,加快推进淡化海水作为生活用水补充水源。随即,《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再次对海水淡化产业予以积极定调:在未来4年内,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将向规模化、集成化方向发展,逐步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体而言,截至2020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在技术应用层面,海水淡化装备自主创新率达到80%及以上,自主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10%。随着海水淡化驶入发展快车道,蓝星东丽也获得了又一次由大而强的契机。
依托东丽覆盖全球的研发实力,蓝星东丽不断提质增效,为反渗透膜领域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在日前召开的第五届西湖国际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大会上,蓝星东丽技术总监朱列平指出,基于纳米技术,蓝星东丽同时拥有具备高脱硼率的海水淡化膜与高脱盐率的苦咸水膜。
要打渗透设备领域的亮丽名片,提高供给质量是核心之一。为此,蓝星东丽完成了提质增效的战略转变。在蓝星东丽看来,构建转型升级的金引擎,除了制造模式、商业模式的性创新、整合各方资源以重塑反渗透膜的新兴业态格局,更为重要的则是依靠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在高手如林的海水淡化市场中牢牢占据产业高地。
多年来,凭借创新驱动的发展,蓝星东丽逐渐搭建起以反渗透膜设备制造为主的业务板块。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蓝星东丽抗污染型反渗透膜及膜元件生产技术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环保协会评为“石油和化工行业保护与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重点支撑技术”,并于同年被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为契合本土化市场刚需,通过对设计技术与精密界面聚合技术的自主研发,蓝星东丽推出了更为量体裁衣的拓夫系列化学耐久性反渗透膜。也正是凭借在海水淡化与污水回用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蓝星东丽的一系列高品质供给已成功运用于世界第一大污水回用、世界超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中国第一大海水淡化项目及污水回用项目,并已取得卓越的应用效果。
同样得以广泛应用的,还有蓝星东丽秉承着“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五大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本土化生产助力中国市场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如今,不管是青岛百发、还是曹妃甸北控阿科凌,亦或浙江六横电厂等多个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源自蓝星东丽的“智造力量”正焕发出品牌化价值。
当前,中国海水淡化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攻坚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国家把自主设备制造作为海水淡化主攻方向,推进海水淡化示范区、设备制造创新建设、深入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反渗透膜设备制造,并推进整体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也正是在海水淡化产业朝着工程大型化、友好化、低能耗、低成本方向发展,恪守“成就客户”服务的蓝星东丽,将继续聚焦聚焦水处理关键技术,专注于高性能反渗透膜的生产和研发。同时,“持续通过一系列高效精准的产品研发及供给,促进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并向行业领航者地位阔步前行!”采访末了,朱博士总结道。(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推荐: